2010年,中国就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 大国。据国家统计局核算,2018年,我国工业增加值总量突破了30万亿元。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500强的利润率已从2010年5%的高位,跌到了近年的2%左右。就传感器而言,当前倍受国际关注的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技术,乃至智慧城市中的各种技术实现,未来对传感器的需求只增不减,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,预计未来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%左右。从传感器的发展史我们得知,传感器与通信、计算机被称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和物联网基础,其应用涉及国民经济及国防科研的各个领域,是国民经济基础性、战略性产业之一。在“谈,可以!打奉陪!欺,妄想!”,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拟从2019年6月1日起,将对已经实施关税的600亿美元清单美国商品中的部分,提高加征关税税率25%、20%、10%,对之前加征5%关税的税目商品,仍继续加征5%关税,作为对美国对华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的反制措施的大背景下,中国物联网时代的传感器发展必定是危中有机,如何抓住这个巨大的机遇?
20世纪70年代初,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发展计算机与通讯技术,忽视了传感器技术发展,造成了“大脑”发达,而“五官”迟钝的窘境,传感器产业相对惨淡。80年代初,美、日、德、法、英等国家相继确立加速传感器技术发展的方针,视为涉及科技进步、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,纷纷列入长远发展规划和重点计划之中。并采取严格的保密规定对技术封锁和控制,禁止技术出口,尤其是针对中国。
日本1979年在《对今后十年值得注意的技术》中将传感器列为首位;美国国防部1985年公布的二十项军事关键技术中,被列为第十四项;《星球大战》计划、欧洲《尤里卡》计划、前苏联《军事航天》计划,英、法、德等国家高技术领域发展规划中均将传感器列为重点发展技术,并将其科研成果和制造工艺与装备列入国家核心技术。
目前已知的数据中,全球产品化的传感器种类约有3万种,我国已经拥有约1.4万多种,大多为常规类型和品种;7000多种可产品化,而在医疗、科研、微生物、化学分析等特殊品种上仍有短缺和空白,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创新空间。
从我国目前的传感器产业发展现状分析,传感器的发展亟待探索新的发展思路。据ICInsights数据,MEMS传感器的平均售价在2007年为2.57美元,2017年已降至0.97美元。加之,国内传感器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以及东部、沿海地区,西部其他地区以及内陆地区相对较少。我国从事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研制生产的院校、研究所、企业有1300多家,但研制、生产综合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较少,仅占总数的10%左右。在这些企业中,90%以上均属于小型企业,很多还都是大专院校和研究所开办的“校办厂”。由于传感器制造早期的投入无需很多,所以有很多民营等小资本介入。大量小企业的存在使得低端传感器领域,国产传感器的价格竞争进入了惨烈的状态,而另一方面,在高、精、尖领域,国产传感器经营惨淡。加之目前国内传感器产品的技术含量低,性能价格比较低,产业化程度低,科技成果转化率,新技术实用化进程慢,缺乏专业人才等发展现状,传感器的发展之路还是非常令人担忧的。
美国在2016年就提出,未来,传感器将围绕工艺技术和应用两大方向进行突破:一是敏感机理创新与突破,通过提高材料、工艺、微型化、产业化等基础水平实现;二是智能化,功能集成化、模块化、网络化,通过搭建应用桥梁、突破瓶颈、拓展市场空间等手段实现。智能化的三大基础核心技术是:MEMS工艺技术、无线网络化技术以及微能量获取技术。